从《摄类学》看缺乏思考的命理学习问题

《摄类学》听过的人很少,但是说到「辩经」也许知道的人就多了,辩经是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发源地当时最大的佛教学院那烂陀寺,对于佛学教育系统的一种学习与训练方式,笔者曾在文章提到过,所谓的佛教,其实是一种教育系统,而佛的本意为觉知者的意思,意思就是祂通晓了世间所有知识道理、大智慧、并且能够身体力行的做到,并以此大智慧让自己可以脱离人间的婆娑苦海,脱离于六道轮回。但是,祂不是神,所以祂不会做那些保佑你消灾解厄的事情,也不会帮你斩桃花去小人,招财或者是治病。



因此所谓的佛学就是一个知识教育系统,如同我们学了英文就可以跟外国人沟通一样,只是当这些修行者/觉知者在通晓了世间大智慧之后,自然有了神通能力,而神通能力就是一种知识能力与科技能力,如同我们可以透过紫微斗数预测未来,但这仍属于科学知识,真正有修为的人其实是不会到处去跟人说他有神通、有多厉害的,甚至不会也不应去告诉他人可以用神通帮你赚钱或者是医病,只有魔鬼跟神棍会干这些事情,因为这一切的行为都违反佛学的本意(其实几乎各宗教都有禁止展现神通的情况,避免世人为其迷惑)。


佛学的本意在于教导我们自己成为所谓的觉知者,让自己能清楚去面对跟解决自己的问题,而这些具有大智慧的人,所做的事情也只是引导、开化与教育我们,至于后世因为各种政治与社会因素,甚至于为了敛财,而将佛学成为佛教。这几乎是在任何价值传达的最后所难以避免的结果,以致近代我们几乎忘却了佛学其原始的真正含意,很多人勤于外在的顶礼膜拜,却疏于对内在的自我了解与改变自己,只希望可以求得一个帮助却不愿意自己去面对问题,来算命的客人很多也是如此,只希望用最简单快速的方式得到自己要的成果,难怪命理神棍如此之多。


而当佛学因为政治与文化因素消失于印度的时候,「辩经」此种训练体系却保留在藏传佛教之中,也就是我们会看到西藏的佛学院会有两个喇嘛,彼此嘶吼快速地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藏语,甚至两手不时的击拍,让不懂的人感觉相当的猎奇,只当他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或者是宗教文化表现,却不知道这样的互动是佛学训练中很重要的一环,也是佛学在西藏地区流传千年过程中能够能人才辈出,并且感觉充满了智慧的原因之一。


那么「辩经」是什么呢?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佛学的一种逻辑训练模式,而《摄类学》这本书则是这个训练系统的入门课程,利用教导逻辑训练的方式,使人的思考能够更为清晰、思路可以更为有条理、智慧能更为增长,并且从了解自己与了解佛经所传达的知识,进而了解世间万物的知识智慧,也就是说佛教中有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,来训练人在环境中可以变得更敏锐、聪明、逻辑跟思考能力更好,并帮助人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不要被迷惑,不要被误导,可以更为明心通智了解真义。


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妙,佛教居然是一套训练逻辑的完整方法,让学习者可以透过对于逻辑的训练,以辩证方式,来检验自己所学是否真的通透,而不是只是告诉学生要乖乖听老师说的话、要认真去做老师说的事情,佛学是希望当你了解这些智慧道理的同时,也可以利用逻辑辩证的方式,自己具备去检验智慧真假的能力,并时时自我检讨,如同我们可以用逻辑去了解谁是骗徒,或者可以反省自己一样。全世界大概只有佛教会做这样的事情,找个方法来不断的要人检验他的学说是否正确,因为他们觉得真正的智慧是可以经得起不断的逻辑辩证的检验,而真正通达智慧的人也必然可以经得起如此检验,否则这个智慧与知识必然是假的,这个人也必然不是真的通晓真的有智慧。所以用的方式不是背诵佛经几次、不是每天跪拜几次,而是透过扎扎实实的检验方式。这也是我一直觉得佛学根本不是宗教,而是一种进步的文明教育体系的原因。


可惜这样的方式没有在中国流传,因为我们长期受了儒家教育,习惯于接受一套以古为圣的价值体系,古代就是对的、古人就是好的、长辈都是对的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、上级都是对的、书上写的一定是对的,有错的一定是自己,所以我只要乖乖念书听话就好了,这样一套在帝王时代愚民的价值体系深根在我们的生活中,也因此让许多人在学习任何事物的时候不习惯去思考,只习惯背书。当然在学习命理的时候更常容易见到如此的情况,许多人摆了满屋子的命理书,一个流派换过一个流派的学,感觉自己永远背的资料库不够多,感觉自己要学尽天下门派才能让自己拥有通晓天地之能,却不去思考其实就算通晓所有流派,你也不是神或变成神的真实窘境。


真正好的学问以及知识,一定可以经得起被检验,学习的人需要有这样的态度与认知,教课的老师更要能够接受逻辑检验的能力与实力,因为逻辑辩证与思考能力才是命理真正的价值核心,少了这些,学习再多的技术也只是在术的层次,如同一份用心做的家常菜,往往会比技术花招很多的名店做出来的食物,更加温暖人心,以此跟所有学习命术的同好分享。
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